师德师风丨以心育心:杜冰南与她的“看见”哲学-——记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家杜冰南
在星空游戏平台的心理健康中心,有一间被学生们称为“心灵树洞”的咨询室。推开门,常能见到杜冰南微微前倾的身影——她习惯用这个姿势告诉来访者:“我在听。”
这位从业20年的应用心理学教授,头发打理得很利落,说话时语调温和,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直击人心的提问。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泛旧的笔记本,扉页写着一行小字:“教育的本质,是让人看见自己。”
杜冰南,女,汉,中共党员,2005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。现任心理健康中心主任,应用心理学教授,院龄20年,四川省心理协会会员,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家。
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余年,累积个案3000小时,咨询理论取向主要为心理动力学取向、认知行为治疗。主要擅长人际关系困扰,焦虑、抑郁等各类情绪困扰、个人成长等方面。曾多次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,负责多项科研课题,编写和出版教材多部,《生活教育课程培养高职学生“三自”能力的研究与实践》获得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。现任星空游戏平台心理健康中心主任。
“第一次听到这么多夸奖”
在一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,一个始终低着头的男生成了杜冰南的特别关注对象。活动要求成员互相赞美,轮到这名男生时,同学们纷纷开口:“你总默默帮大家修电脑”“上次我情绪崩溃,是你第一个发现”……男生的肩膀突然剧烈颤抖,泪水不断从指缝中涌出。“原来……我有这么多优点?”他哽咽着问。
杜冰南记得,那天窗外的阳光正好斜照在男生攥紧的拳头上。“他手心里全是汗,但脊背一点点挺直了。”在断断续续的抽泣中,他说出了令所有人动容的话: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多真实的夸奖。原来在别人眼里,我有这么多自己都没发现的优点。”
“心理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”杜冰南说。“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,心理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每个人内心被忽视的光芒——当教育者用欣赏的目光看见学生的独特价值,学生就能学会用同样的眼光看见自己。”这种唤醒往往始于最朴素的“看见”,而这种”看见”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成长赋能。
双向治愈:从3000小时到“一片森林”
“杜老师,今天我本科毕业了!”郁郁葱葱的夏日,杜冰南收到一条来自2020级毕业生小林的微信。附件是一张毕业照,和当年咨询记录的截图——那时小林患有抑郁症,总说“自己是累赘”。
“你知道吗?你说‘痛苦能被理解’的那一刻,我心上裂开的口子突然透进了光。”小林在微信里写道。这样的反馈,杜冰南的抽屉里存了厚厚一叠。有学生把咨询笔记做成手账送给她,扉页画着一棵幼苗破土而出;还有毕业后返乡做农产品的学生,每年桃李成熟的季节,总是寄来第一批下树的果子请杜老师尝鲜。
“每次咨询都是双向治愈。”杜冰南翻开一本个案记录,指着某页的茶渍笑道,“这是去年一个孩子哭的时候打翻的杯子。可正是这些眼泪,让我见证了他们如何把痛苦淬炼成勇气。”
当教育者持续用发展的眼光给予具体、真诚的积极关注时,学生内心就会生长出坚实的自我认同。这种认同感,正是抵御成长风雨的内在铠甲。“在与学生的咨访互动中,我也会常常被他们的生命力、勇气和成长所打动。当他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,从低谷中重新站起,这种蜕变不仅让我感受到教育的意义,也让我对他们很佩服。”杜冰南说,每一次倾听和陪伴,不仅是他们在被治愈,她自己也在见证生命韧性的过程中获得力量。
“化压力为动力”的破局者
2022年秋季开学,学校新生人数激增,心理危机事件接踵而至。那段时间,杜冰南的办公室彻夜亮着灯。“凌晨三点还在修改危机干预预案,咖啡喝到心悸。”幸好学校领导很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,从人力、硬件等各方面给了极大的支持,“有了专业的团队,我重新梳理分工,并通过对标竞进活动,赴其他同类高职院校‘取经’,最终构建起‘校-医联动’四级干预体系。”
近几年来,在杜冰南团队的积极努力下,标榜学院进一步完善了以学校为主体、医疗参与、“校-医联动”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,并制定了《二级心理辅导站标准化建设方案》,推进各二级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,不但助力二级学院将日常心理育人工作与心理危机干预紧密结合,也可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扩大心理育人工作覆盖面,拓宽全员心理育人通道。“目前,已有医药健康学院、星空app最新版下载成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,并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工作,其他学院将逐步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。”杜冰南表示。
另外,在心理健康中心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,标榜学院已经连续几年创新开展了独具特色的“5.25”心理健康月品牌活动,依托艺术创作、戏剧应用、绘画等体验式活动,提高全校师生活动参与率。
2025年,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受邀参加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嘉年华活动,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,分享经验、相互学习,提升自身水平,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及优秀成果。
从“一个人”到“一盘棋”
作为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家库新晋专家,杜冰南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新计划:家校社协同育人、中职教师培训、农村校心理援助……
2023年,她带队在通江县二中建立“家文化创新基地”,并参加由中共巴中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,通江县妇女联合会、通江县人民检察院、通江县第二中学联合承办的2023年巴中市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月暨巡讲活动;2023年至今工作室成员担任资中县电子工程特聘心理讲师,针对该校开展心理健康共育工作;2023年杜冰南承担了成都华大医药卫生学校班级管理提升培训部分课程。
接下来,她的团队将辐射带动、深化合作中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。杜冰南计划,与中职院校进一步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,针对合作中职学校开展心理测评,帮助提供心理健康服务;建构培训课程体系,设计系列培训课程。通过工作坊、角色扮演、案例研讨、应用戏剧等互动式教学方法,深化中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际需求。
“我和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们申报了四川省教育厅心理健康专项课题,已结项。该研究共同探讨基于‘三全育人’视域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协同干预机制建立及实践,将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通过变‘流程’为‘协同’,构建了全校一盘棋的心理危机协同干预模式,将学工系统、教学系统、后勤系统形成心理危机协同干预一盘棋,协同发力,实现心理危机干预中也能做到全员、全程、全面的危机处理新思路,努力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效。”
再坚持下一个20年
“如果有人问我,为什么能坚持20年,我会说: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。当我开始倾听沉默、接纳脆弱、相信改变,我反而成了自己最想成为的人。”这种“成为自己”的满足感,是杜冰南职业幸福感的终极来源。她合上那本泛旧的笔记本,指尖轻轻摩挲着扉页上的字迹,此时盛夏的阳光正洒在校园的草坪上,那里有几个学生正在嬉笑打闹,笑声隐约传来。
杜冰南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次偶然的”被看见”。大学时,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课后拦住她:”你提问的角度很特别,适合做这一行。”这句简单的肯定,像一粒种子埋进她的心里。
如今,她成了那个播种的人——在团体辅导中点亮自卑者的目光,在危机干预中接住坠落的灵魂,在学校的讲台上教会孩子用戏剧表达”我想你”。然而最让她自豪的,仍是20年来那个不变的初心:“当我们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种子,谁知道它会不会长成一片森林呢?”
“下一个20年,我想让‘看见’的力量走得更远——从一间咨询室到更多课堂,从一所学校到一片城乡。”桌角的清茶氤氲着热气,映出她眼底的温柔与坚定,正如她常对学生说的那句话:”教育不是单向的照亮,而是彼此映照的星光。”